“年纪大了,疼点很正常,忍忍就过去了”——这句常挂在老年人嘴边的话,其实藏着对疼痛的误解。数据显示,6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疼痛发生率已达56%,80岁以上更是高达85%。7月23日,陕西省人民医院老年病院医生延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,疼痛不是衰老的必然“附属品”,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,若一味硬扛,只会引发一连串麻烦。
评估疼痛有简单易行的办法
延华说,疼痛带来的影响远比想象中更广泛。身体上,持续的疼痛会让老人不敢活动,久而久之肌肉萎缩、关节僵硬,陷入“越疼越不动,越不动越疼”的恶性循环,连睡眠也会被搅得支离破碎;心理上,长期疼痛容易让人烦躁、抑郁,甚至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;社交方面,近一半的疼痛老人会因此减少外出,渐渐把自己“关”起来。
老年人的疼痛像位“千面客”,急性疼痛多是身体的“警报”,比如跌倒后的骨折痛、术后伤口痛,随着伤口愈合会慢慢消失;而慢性疼痛则像位“长住客”,持续3个月以上,常和关节炎、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慢性病相伴。骨骼肌肉疼痛最常见,像骨关节炎、骨质疏松引发的钝痛、酸痛,活动时加重,休息后减轻;神经病理性疼痛则像“电击”或“针扎”,带状疱疹后神经痛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都可能引发;还有内脏痛,比如心绞痛、胆结石痛,往往定位模糊,可能是钝痛或绞痛,还会伴有出汗、恶心等症状。更特殊的是,老人常同时受多种疼痛困扰,加上部分老人认知功能下降,很难说清哪里疼,只能靠皱眉、拒绝活动等细节来“暗示”,给判断增添不少难度。
展开剩余52%评估疼痛有简单易行的办法,比如用0-10的视觉尺子或数字量表给自己“打分”,0是毫无痛感,10是剧痛难忍,也能通过表情变化来观察。就医时,专业团队会从疼痛的强度、部位、性质、持续时间和影响因素等五个维度细致分析,就像给疼痛画“全身像”。
疼痛用药得从小剂量开始
对付疼痛有套“消除金字塔”方案。延华介绍,基础层可以试试物理疗法,红肿时冰敷,僵痛时热敷,就像“阴阳调和”;健康宣教能帮老人建立疼痛“防火墙”。进阶层则需要个性化用药,比如关节炎用氨基葡萄糖当“关节润滑油”,神经痛用普瑞巴林做“神经稳压器”,用药得从小剂量开始,遵循“外用药→口服药→联合用药”的阶梯原则。实在顽固的疼痛,还能靠神经阻滞、电刺激等微创手段来解决。
日常自我管理同样关键。适度运动是基础,水中散步、太极、气功都很适合,水的浮力能减轻关节负担,缓慢的动作配合呼吸还能缓解疼痛;散步从短距离开始,慢慢增加到每天30分钟,可分次完成,运动前热敷疼痛部位10-15分钟,若运动后疼得超过2小时,下次就得减量。饮食上多吃深海鱼、亚麻籽等富含ω-3脂肪酸的食物,还有蓝莓、胡萝卜等彩色果蔬,用橄榄油代替动物油,少吃精制糖、油炸食品,帮身体“抗炎”。此外,正念冥想能让人专注呼吸,减少负面情绪对疼痛的“放大”;疼的时候听音乐、拼图,转移注意力也管用;多和亲友联系、参加社区活动,别让疼痛把自己“孤立”起来。
延华表示,疼痛不是老年人必须承受的“宿命”,科学防治、规范用药、适度锻炼加积极心态,每位老人都能远离疼痛,安享舒心的晚年时光。
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马相
发布于:北京市盛达优配-专业配资开户-配资炒股平台网-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